“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在你面前撒個嬌,愛要喵喵喵喵喵~ ”
是不是特耳熟,幾乎跟著唱出來了?這是早期的抖音神曲《學貓叫》,不論是萌妹御姐,小鮮肉老大叔,還是萌娃,抖音就像個巨大磁鐵,吸著你刷視頻....
一個接一個,轉眼點贊了上百個,感覺好像就刷了幾分鐘,全然不知已經過去2個小時了。
什么也沒干,樂樂段子,看看顏值,感慨人生,2個小時經歷了別人的喜怒哀樂,關掉手機,卻墮入無盡的空虛。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讓我們腳打后腦勺的焦慮生活好像突然出現了光彩,累了一天,終于下班回家,看看好玩的視頻,捧著手機刷到停不下來。
孩子在屋里做作業,你在客廳刷著視頻哈哈哈;
孩子在練字,你在臥室刷著視頻哈哈哈;
孩子在學鋼琴,你在沙發上刷著視頻哈哈哈;
無形中你和家人、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遠....
為什么抖音有這么大的中毒性,因為視頻里的人都在用盡全力的取悅你。質量上乘和蠅營狗茍的視頻混雜在一起,似乎刷個抖音就看遍了世界和人生百態,可卻忽視了你最該重視身邊人。
這些短視頻的出現讓本應該有極強自律性的成年人開始“失控”,自律這個詞越發的陌生。
父母不自律,怎么有底氣叫孩子自律?
我們算一筆賬,如果人一輩子活到83歲,那么就是如果你是20歲,那么只剩22800天,如果你30歲,就只剩下19150天,如果已經40歲,那么只剩15500天,滿打滿算,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
曾看到過一個視頻,叫做:我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視頻中這樣說道:
孩子會不停的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斷奶后懷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時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厭倦。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覺得好可愛,可是你曾經卻為要不停的給他洗手而煩惱透了。
是不是在他褪去童聲后,特別想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可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是不是當孩子去上學后你特別懷念他黏在你身邊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要什么時候才能去上學啊!時間無法倒流,過去了就只能永遠過去了。
你荒廢的時間卻是用多少金錢都買不回的孩子的童年。
相信大家已經看了無數文章表述父母的表率有多重要,但有時候明知道這個道理卻做不到!
其實教育孩子的另一面是在挑戰自己。工作繁忙、喝酒應酬都是千千萬萬家庭的常態,可在這種情況下真的就沒有時間去到自律,去給孩子做表率嗎?
不是的。想想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時間是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我曾見過在接孩子放學時候認真閱讀的爸爸,也見過在火車候車大廳專注閱讀的媽媽,當別人都在看視頻、小說,打游戲的時候,他們的樣子與周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不禁感慨:有這樣優秀的父母的孩子真的幸福。
家長的自律是在繁忙的時間里擠出來的,優秀的孩子是在家長的表率下成長起來的,每一步都是一環扣一環。
你躺在床上刷2個小時的抖音,然后轉頭呵斥孩子一句:快去看書,好好學習! 換位思考,若你是孩子,你覺得有說服力嗎?不僅沒有說服力,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自己就知道玩手機,還說我!?
沒有什么是容易的,教育更是。
什么是透明式陪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陪孩子在屋里寫作業,但你坐在一旁玩手機,有的家長可能還躺著戴耳機看劇,這種行為就是透明式陪伴。
沒有同步、沒有交流,這種所謂的陪伴根本就是“形同虛設”。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則里有這樣一個理論:所有被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高,因為他們在幼年就得到了妥善的對待,而幼年,是人類最脆弱的時期之一。
當你刷抖音刷的無法自拔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注意身邊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去做一些動作讓你注意到,比如用力摔打手中的玩具,突然大喊,甚至“假哭”。
他們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安全感已經處于低值了,你隨聲應付著卻沒有馬上去陪他,那么下一次,孩子還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讓你注意他。
久而久之,這種不好的心理感知在孩子的心里逐漸固化:你不理我,我就吼!長大之后,這樣的孩子多數就會變得自卑、極度缺乏安全感。
那什么才是有質量的陪伴?
孩子既然在寫作業,那么你可以在一旁讀書;還有一種比較有趣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的作業打印下來或是用手機拍下來,和孩子一起計時PK做作業,這樣能激發孩子的“勝負欲”,還能提升孩子寫作業的效率。
如果沒有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機會,那么可以在睡前的時候一起共讀繪本(最好是英文),頁數不用多,3、4頁即可。
每天堅持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還增進了親子關系。
讓他覺得你在和他一起成長,真切的感受到你是在關心他、呵護她,給孩子一個陪伴的實感尤為重要。?
總之,用心的陪伴,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最能促進孩子成長。
現在都強調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殊不知除了儀式感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相敬相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有愛的家庭主要來自爸爸與媽媽之間的相處。
現在的孩子不同前幾十年,手機、網絡、身邊的大環境讓他們的視野更開闊,身心自然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他們更加敏感,一點點“風吹草動”,孩子們都能有所察覺。
父母親之間的互相尊敬和欣賞是孩子最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榜樣。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爸爸媽媽各自窩在家里某個角落自顧自的玩手機,家里明明三個人卻沒有一點溫度,想想這種氛圍真的特別壓抑!
哲學中說到:環境影響人,也塑造人。一個家庭環境是人一生中待得最久、對人影響最大的一環,這個期間如果沒有健康有愛的家庭環境成長,孩子長大后非常容易變得有性格缺陷。
你可以在妻子帶上新耳環的時候給予一份愛與美的夸贊;
你可以在丈夫回家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柔而溫暖的擁抱;
你們可以在吃飯的時候給孩子夾完菜,也給對方夾菜....
孩子或許不懂愛情,但他都看在眼里,都能感受到,這是父母愛情的力量。?
孩子教育是一生的需要探索的課題,更是門藝術,沒有任何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父母在教育上的著力點不應僅僅是孩子這個個體,而需先自省。當你是個好爸爸好媽媽的時候,才能培育出好孩子。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父母亦如此。
本文內容轉自公眾號:人本家庭教育聯盟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