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小王子:“儀式是什么?”
狐貍:“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王子》
我為大型儀式活動忙
“生活要有儀式感”的理念近年在網絡上頗為流行,“教育要有儀式感”的潮流也隨之進入到幼兒園,出現在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節日匯演等大型活動上。
而舉辦這些大型活動成本高、耗時長,幾乎是除了環境創設、評級檢查以外,幼師最頭疼的一項浩大工程。
策劃、排練節目、采買道具和服裝、搭建布景、主持控場……一場活動下來,孩子是玩得開心,老師可累脫了皮!
有時為了實現某些宣傳教育目的,還需設計一套規定動作,連孩子都玩不開心。
曾有幼兒園為了讓每個畢業生都能當升旗手,做國旗下講話,連續三四周,每天都要舉行升旗儀式。那些臺下淹沒在人群中的弟弟妹妹一片茫然,不知為何要耗費自己的游戲時間來看升旗。
許多幼兒園也會為了拍畢業照,讓孩子都穿上與他們幼兒園成長經歷毫不相關的博士服,以追求一種畢業的儀式感。
成人化、套路化是許多大型儀式的通病,并且往往集中于某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每家幼兒園都在走相似的形式,念相似的臺詞,個子矮小的孩子們既看不清臺上的節目,也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
這樣的儀式很難打動師生的心靈,豐富內在的情感和認知體驗,反倒容易形成一種距離感和疲憊感。如果實施得不好,不免遭受“形式主義”的批評,更難彰顯幼兒園的文化內涵。
儀式感, 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也是小而美的;
不一定是集體的,也是個性化的;
不一定是莊嚴、緊張的,也是親密、輕松的;
不一定要熱鬧的場面,也融于安寧的生活之中……
小型儀式活動,蘊含著平凡的驚喜
在一些幼兒園里,老師們在看不見的地方投入了巧思和用心,最終會讓儀式感在生活中閃閃發亮。
在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里,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早上好”。入園時,打招呼的方式由原來的“笑容+早上好”,變成了拍手、擊掌、擊拳、擁抱、跳舞……師生就這樣以充滿愛的儀式開啟一天的幼兒園生活。
充滿儀式感的專屬招呼是孩子們和老師之間的“小約定”,讓入園時間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環節之一。它讓孩子們自信,讓師生的關系更親密,讓老師有了更多體察每個孩子內心的機會。
豐臺一幼園的薇薇老師從孩子的角度思索,認為,“老師對‘我’打的招呼,是專門給我的,說明‘我’很受歡迎,‘我’很重要,‘我’很特別,‘我’是老師獨特的伙伴。這正是幫助兒童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意識的大好機會。”
日復一日的幼兒園生活需要一個令小朋友期待的固定環節,固定之中又要有變化和驚喜。在實踐華德福理念的幼兒園中,一日流程的轉換變成了有美感的儀式,入園的晨圈和晨頌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的自由游戲結束后,老師會帶領孩子們一起拉晨圈、做晨頌。大家跟隨韻律和節奏走動、散開、聚攏。
例如,師生會通過一則晨頌,向大自然、向彼此問好:
“大地在下面,太陽在上面,我在中間;
光明在前面,影子在后面,我在中間;
你在左邊,他在右邊,我在中間。
早上好呀,親愛的太陽,
早上好呀,親愛的石頭,
花兒朵朵紛芳美耶;
早上好呀,親愛的動物,
小鳥兒呀嘰嘰喳喳;
早上好呀,親愛的朋友,
我們大家早上好!”
照片由沈陽福瑞華德福幼兒園提供
歌曲、詩歌、念白、動作是晨圈的構成元素,大自然的現象、節氣物候、節日、生活場景、童話和神話故事等都是晨圈的創編題材,它們將生活化的教育自然地呈現了出來。
充滿變化的期待又不失穩定的晨間儀式幫助孩子在喚醒身心的同時,獲得了一份安全感和專注感。
在花草園里,每天用餐前,孩子們都會做一件特別又有意義的事情——餐前感恩。此時,孩子們變得安靜而又虔誠,每個孩子都雙手合十,訴說著自己的感恩表達:
“感謝大自然,送給我們那么美味的食物;
感謝食堂師傅,給我們辛苦地做午餐;
感謝老師,為我們辛苦地送飯;
感謝每位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美味。”
在熱愛生活的園長媽媽影響下,孩子們在餐前有了他們自己餐前感恩的小儀式,讓生活變得更有儀式感,也形成了花草園特有的餐前環節。
“‘感恩’是一種特別美好的感情,孩子們通過感恩,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讓自己的內心與身邊的人、事、物有了更深的聯結,更用心地去體會生活中的那些細小中的美好。”花草園的老師分享。
“苦難周”是紫水晶蒙養園每年冬天都會開展的活動。在這個特別的一周里,孩子們會共同經歷“饑餓日”、“止語日”、“盲人日”、“獨臂日”,圍繞著不同感官認識身體的感覺,體驗人間的苦難和高貴的歡樂。
“如果再給我一個饅頭,我要把它分成100份。”
“餓就像空氣,吃不到,還沒等嚼就跑了。”
“我想你了,我的嘴巴。”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說‘啊’。”
“我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自己的手、自己的腳。”
“我好像和別人近了。”
“今天我們的另一只手臂變成翅膀回到媽媽肚子里了。”
“就像一個壞人被關在籠子里一樣。”
苦難周的過程對于孩子的身體、心理、意志力都有極大的挑戰,不是每個幼兒園都能效仿的。但是如果能在活動中穿插這樣關注生活、超越尋常的“儀式感”,會給孩子們帶來新鮮而深刻的生命成長體驗。
森林里是一所小微園,丁丁是這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畢業生。為此,森林里的師生們為他開展了一次“一個人的畢業典禮”的項目活動。
分別前,大家計劃再為彼此做點什么。孩子們寫下諸如幫丁丁擦雨鞋、拿水杯,為他畫一幅畫,多陪陪他等計劃,并貼心地去執行。
畢業典禮當天,老師們護送丁丁走過“成長門”,爸爸媽媽在另一頭迎接他開啟新的旅程。幼兒園還贈與了丁丁一把鑰匙、一把寶劍和一段祝福的詩句。
“送你一把神奇的鑰匙,
愿你能徜徉知識的海洋,
保持探索和好奇心,
開啟一扇又一扇智慧的大門;
送你一把有力量的寶劍,
童年給予了你無比的勇氣與自信,
愿你在未來繼續做最好的自己!”
幼兒園賦予丁丁的愛,會化作迎接未來的勇氣,這樣的儀式感護送著即將上路遠行的孩子。對于其他孩子來說,這樣細膩的關心、珍重的道別也感染著他們對友誼、離別和成長的理解。
教師不僅是幼兒園儀式的策劃者、執行者,也應該是儀式感的享用者。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海科幼兒園的老師們站在陽光下,享受了一場的沐浴心靈的讀書儀式。
“他們變身朗讀者,朗讀自己心愛的詩句和專業書籍片段,我們保持距離,站立在青青草地上,當我們捧起書,當我們讀出一個個字與詞,魔力和光芒便灑滿每個人,這個儀式也是一種藝術。”園長吳金桃定格下了這個美妙瞬間。
讀書飲茶的幸福感、自我教育的滿足感就在句讀之間飛揚,縈繞在平淡的教育生活中,為老師洗去平素的煩躁和困頓,為工作鋪展別有新意的畫卷。
平淡的教育生活需要,小而美的儀式感
這些幼兒園里小而美的儀式有著共通的特點——安寧、真實、平等、富有創意、貼近個體、觸碰心靈……
老師為此付出了時間和情感,也收獲著平凡中的驚喜和感動,重拾初心和希望。
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儀式感是安全感、信賴感的交融,是彼此心靈對話的契機。
小而美的儀式感飽含著師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善的敏感,對幸福的追尋,是不會褪色的記憶。
在幼兒園生活中,不妨少一些高大上的,多一些小而美儀式吧!去品味最真實的美好、最平凡的感動。
本文來自微信號:日敦社幼師學院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