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原則
1、簡潔明了
學前階段的孩子不會“拐彎兒”,所以,規則越簡單直接孩子越容易操作,建議采用正向的語言引導,而且不超過三條。在保證要求一清二楚的前提下,還要用三言兩語講明規則的用意,讓孩子加深理解。
如戶外活動的規則:
在活動區內可自由活動;
保護好自己,保護好他人,保護好物品;
有問題請找老師。
2、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老師也不能例外,而且要帶頭表率。如:要求孩子吃飯、睡覺時不講話,那么老師在孩子面前吃飯時也要做到,在看午睡時老師間也不可相互聊天;要求孩子有禮貌,自己就得把“請”、“謝謝”時常掛在嘴邊;
3、長期堅持
規則一旦制定,就要一直堅持。每天環節開始前耐心、清楚地重復規則,是常規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當你發現孩子不好的習慣時,如果你第一次提醒了她,而之后卻視而不見,幼兒就會疑惑:我這么做到底對不對?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
規則的制定
我們希望通過常規讓孩子意識到并習得良好的習慣,從而建立良好的班級活動秩序,促進幼兒自律能力的發展。其實大多數孩子也像我們一樣,也渴望良好的常規。他們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來認識,并學習這個對他們來說陌生的世界,他們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復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
所以,常規的制定并不單單是老師的事,孩子也應該參與,為了方便家園共建,你更可以發動家長一起參與。
1、老師要事先預測可能發生的一些狀況,提出來與幼兒共同討論。
小班的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老師多引導,簡易地闡明各種狀況與孩子自身利益的關系。如:娃娃家經常有小朋友搶你的玩具,我們要約定什么來保護好玩具?
中大班的孩子親身體驗過不遵守規則帶來的不便,那么老師重點就要引導孩子們自己闡述不良現象,大家一起商討規則。如:在建構區你遇到過哪些不好的事情,有什么建議?
2、書面呈現環節。
幼兒總是對親手制作的東西愛不釋手,那就讓他們來參與規則的書面落實環節:師幼一起畫圖,添加簡單文字,粘貼在合適的位置。你會發現,盡管有孩子無意破壞了它,其他孩子的反應也會很強烈。
3、每個老師配備一個輕巧便攜的小冊子。
規則的落實
第一周,班內老師配合集中強化。
活動前2分鐘一起宣讀規則,活動中及時提醒違規行為,并將出現的問題簡單記錄在小冊子上,活動后最少留有5分鐘的回顧總結時間。
第二周,專門計劃出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規則合理性討論時間”,大家分別說出上周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方法,進一步優化規則內容。
第三周,按照更新后的規則鞏固強化一周,可以選出常規好的幼兒做監督員,每天集中一個時間表揚幼兒好的行為,如放學前。
第四周,老師與幼兒間,形成提醒手勢、動作等簡單提醒符號,如:眼神、手勢等。
故意違反規則的處理
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難免發生一些違規行為。那么老師就有必要提前與孩子們約定好,師幼共同討論決定違反規則的行為應該怎樣處理。若有小朋友故意而為,且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采取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礎上的“游戲懲罰”方式,讓幼兒在老師關切的目光下改正錯誤行為,在游戲中矯正不良習慣。
詳細環節
1、先留心觀察,并結合幼兒心理、家庭、最近表現綜合分析,了解其行為背后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如:幼兒家長最近的情緒、幼兒與同伴的關系等。
暫停活動,態度溫和但堅定---老師陪同到安靜區,或在其他幼兒旁邊觀察---給幼兒一定的冷靜時間,同時給予溫柔關注---說明緣由,或引導幼兒自己反思---回歸活動。
2、簡單記錄(幼兒姓名,違反的規則內容,時間)。
3、接下來的一天持續關注此幼兒,重點在于表揚鼓勵。
4、及時與家長溝通,說明事件過程及采取方法,并提出配合內容。
5、之后的一周持續關注幼兒的行為,及時提醒。
6、家園聯系冊重點體現幼兒相關方面的進步,利用家長積極的反饋影響幼兒更快地進步。
但要注意的是,對一些膽小、內向的幼兒,老師可以先讓其他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導大家一起幫助他正確游戲,然后給他一次嘗試的機會,若仍舊明知故犯,再進行“游戲懲罰”。
常規培養是非常考量定力的一件事,有時候為了孩子倔強的一句“對不起”,你也許要等他一天,惦記著一天。但當聽到孩子弱弱地說出期待已久的那句“對不起”時,你真的感到心理的石頭落地了,早已忘記孩子做過的錯事,感動地將他摟入懷中,只因為他放下了高貴的自尊心,勇敢的承擔起該負的責任,等一天太短太值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文字由幼師寶典橙子原創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