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發生后,我們深切體會到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被善待。
但是,如何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或許是此次疫情后更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面對未來。尤其在世界環境急劇惡化的今天,生態教育更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因為,現在的孩子才是未來世界的建造者。
可能有的人會說,孩子太小,根本做不了生態教育,其實不然。
華愛華教授在《抗疫中的生態教育》一文中,提及了早期生態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從三個角度明晰地講到了老師可以如何將生態教育滲透到幼兒教育中,特推薦給大家,望共勉之。
非常時期,幼兒園如何做好家園溝通與指導以及開學工作,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組織部分學術委員分專題撰文,目的在于喚起大家共同思考與努力,希望能給孩子、家長和教師提供一些專業支持和幫助。今天一起看看華愛華教授的《抗疫中想到的生態教育》。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多年來的教育主題,而我們從未像今天那樣去思考過,這一世界組織的徽章中還含有這樣一層意義,環抱著地球的各國兒童,正是同一個生態系統中保衛這顆綠色星球的未來希望。可以說,生態教育的重要性,是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又一次警示。
大到宇宙小到個體,世界萬物無不是以一個個相互依賴的生態鏈和生態圈而存在著、運動著,生態的平衡與和諧讓整個世界充滿祥和。
值得思考的是,在我們以往的課程實施中,是否意識到如何從生態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地滲透在各個領域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中的。
比如,在“愛護我們的身體”中,有人體構成的生態系統,均衡營養并非僅僅不挑食這么簡單;保護身體器官也不只是分別認識幾個器官而了事,還應知道身體器官之間的關系;而身與心之間的協調,更在于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才能實現,必須意識到,強制和被動的認知學習,收獲的可能是心理的傷害,甚至是心理對身體的傷害。
在教孩子“認識我們周圍的人”中,要知道理解親人朋友鄰里師生之間的依賴與合作,更是在去自我中心化的交往實踐中體驗,而不是簡單的禮貌說教,認識各種職業名稱,或平息矛盾解決紛爭而已。
在“了解我們與自然”的關系中,愛護動植物要和人與花草樹木動物之間的生命依存相聯系,才能讓孩子們知道,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而那些孕育著各種生靈的山川雪原、森林草原,以及各種野生動物,不只是我們欣賞、享受、描畫的對象,而它們都是這個世界豐富性、多樣性的存在,誰都離不開,什么都少不了。如此等等。
我們都處在各種層面的生態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有相關關系、因果關系、連鎖關系。教育,哪怕是早期教育,難道不應當從關系中去設計與思考嗎?在培養孩子膽識的同時,難道不要讓孩子學會敬畏嗎,即敬人及人與自然和諧帶來之美,畏自然之威及自然被毀的反作用之力。
其實,早期生態教育并不難,因為生態教育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因為相互依存是生態平衡的前提,從去自我中心到去人類中心,正是從關愛與善待人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的,只要我們將既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放在生態系統中去實施,“天人合一”的生態意識也就從小注入,從小事做起了。
我們總說給孩子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快樂,但小編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快樂,而更要考慮能帶給孩子什么。就像華愛華教授文中所說的,此次疫情確實是給了我們一次警示。我們的確需要思考,在以往的課程實施中,是否有涉及到生態教育。
也許在之前,有些幼兒老師可能忽視了生態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或者說嘗試過,但覺得不好實操而沒有去做生態教育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生態教育在幼兒園的缺失。而華愛華教授的這篇文章整給幼兒老師做生態教育明確了方向。
最后小編想把前兩天看到過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疫情期間,告訴孩子眼前發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孩子的教育本就來源于生活,生態教育亦是如此。
本文文章轉載自:讀懂兒童,原文來源自: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