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的孩子都非常擅長保護自己。
他們是很難搞定的,不容易被蒙騙的機靈鬼。
他們是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小豆丁,一點點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人呢?
在透露我的教學機密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么是欺負?
對于大人而言,孩子間的欺負就是一個孩子打了另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他們會跟著難受。
?
不過,他們的感受并不重要。
子非魚,焉知魚之感受?
?
很多時候,孩子被打了,但沒有還手,并不是因為他們懦弱。
可能是,孩子只是在和同伴打打鬧鬧,自己被打了一下還覺得挺有樂子。
可能是,孩子不還手只是認為打人不好,不想用打的方式處理問題。
可能是,孩子覺著對方年齡小,想讓著他。
可能是,其實孩子壓根沒在意。
……
一個孩子是否被欺負了,只有他自己說了算。
如果他被打了,但是沒有在意,那是因為他真的不在乎。孩子的反應是最誠實的,他還不到會隱藏真實感受的年紀。如果他真的感到被欺負,他要么會還手,要么會哭泣,要么會告狀。
所以大人無需擔心一個孩子被欺負了也不敢說,只是心里默默流淚。要做到這種事是需要高級思維的,如果一個今天的事明天就不一定記得的小孩子能夠做到,那他真是天才。
所以,大人不需要多嘴去問,制造那些不必要的、諸如“你別不敢說,你告訴媽媽,他是不是欺負你了?”的心理暗示。如果孩子真的難過了,你一定看得出來。
如果孩子因此開始遠離那個打了他的人,這不一定代表是他害怕了。想想看,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是個不講道理還很暴力的人,難道你還要上趕著接近他嗎?
遠離和害怕很像,但不一樣。
孩子的想法是很容易受到大人干擾的。如果這時候,你告訴孩子,說他是機智的,會遠離危險,那么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感到肯定。如果你告訴孩子說他是害怕了,還批評他,那么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個膽小鬼。
要避免被欺負,首先要會說話。
一個不會表達自己的人,很容易有“被欺負”的感受。
大家不可能當你肚子里的蛔蟲,你心里想的不說清楚,人家不知道,做了讓你為難不舒服的事,這怪不得別人,只怪你自己沒說清楚。
會說話了后,還需要聰明。
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夠聰明的人,被欺負了都不一定知道,有時還會誤會別人,以為自己被欺負。
比如我們班里出過這樣的事情。
男孩A多拿了一筐玩具,他應該自己放回去,但他懶得做,于是讓男孩B去放。男孩B不同意,男孩A就說,那我們剪子包袱錘決定吧。男孩B同意了,并輸了。最后男孩B把男孩A多拿的玩具放回原位。——這事跟男孩B沒有關系,他根本不需要同意男孩A的提議,可他不夠聰明,沒有思考到位,傻傻的上套,成為了“被欺負”的人。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女孩A的筆筒里有兩只相同顏色的彩筆,同桌女孩B筆筒里少了一只顏色的彩筆,正巧是女孩A多出的那種顏色。每個孩子擁有的彩筆都是每種顏色一只。女孩B便告訴女孩A,多出來的那個應該是她的,并要拿走那支筆。女孩A不同意,最后還哭了。——女孩A認為自己被欺負了,因為別人非要拿走她的彩筆。其實人家根本沒有欺負她,還跟她說的很清楚。是她自己不夠聰明,沒有思考到位,才誤會了對方,以為自己被欺負。
不是所有的“欺負”都那么顯而易見,暴力是少的,更多的都是這種高段位的“欺負”。
聰明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被欺負,就要開始使用自己的這份聰明,思考對策。
第一,要冷靜。冷靜下來,才能開始思考。不冷靜,慌了神,再聰明的腦袋也想不出辦法。
第二,要勇敢。想到的辦法得用出來才行。不夠勇敢的話,即便腦袋里想出一百個好方法,也用不出一個來,即便用出來,效果也大打折扣。
有了冷靜和勇敢,一切“被欺負”都能被擺平。
大人們一定要明白,應對“被欺負”是沒有確切答案的。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也是不同的。大人能做的只有陪孩子好好學習,讓他們多儲存一些知識,好在被欺負時有辦法可想。讓孩子相信自己,做一個勇敢的人,面對“欺負”不退縮,能勇敢上前。心里要勇敢,身體最好也有勇敢的資本,多鍛煉身體,讓自己變得強壯。
首先,恭喜認真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看到標題愿意點進來閱覽,足以證明你是個會在意孩子品行的家長,并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做點什么真實有意義的事。
這代表,你是個“不欺負別人”的大人,是個品行優良的大人。
身教重于言傳,你的孩子,不會去欺負別人的。
那些會欺負人的孩子,他們的家人要么是不在乎孩子品行的,要么是自己的德行僅此而已,要么是壓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或是在了解孩子的時候沒有一顆求實的真心,只有想當然的一廂情愿。?
關注社會訊息,看到關于“欺負”和“被欺負”的信息,都可以講給孩子們聽,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在一次次的探討中,思考的自覺性自然就培養出來了。
老師一定要是個明事理的人。班里孩子出了爭執,老師不能隨便處理了事。孩子的事情,你了解就是了解,不了解就不要逞強。我們班孩子向我告狀,只要那事情是我沒有看到的,我都會誠實的告訴他:“抱歉,這件事老師沒有親眼看到,所以我也不能確定。”
我確定的事,會和“受害者”和“惹事者”單獨詳談,認真分析,和“受害者”討論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惹事者”討論事情發生后會引來的后果。
我不確定的事,會這樣處理——讓“受害者”和“惹事者”一起到我身邊,先說上一句“雖然老師不知道你們誰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但你們中間肯定有一個是撒謊的”,再開始分析。
反正,撒謊的那個孩子自己心里清楚,他知道我分析時說的那些話里,哪些后果是屬于他的。
鼓勵孩子處理問題時勇敢的舉動。即便那個孩子是哭著為自己爭辯的,這份開口的勇氣,也需要稱贊,并且是面向全班級的稱贊。
孩子的社會能力,就是在這點滴中培養出來的。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